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近日,成都发生的小米汽车事故引发全网热议,这起事故不仅暴露了小米汽车自身的安全问题,更折射出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存在的诸多共性问题。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冷静审视那些被“性能跃进”光环掩盖的安全隐忧。新势力造车企业跨界造车,绝不能以车主在事故中验证安全性为代价,必须守住安全底线,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生命。
创新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成都事故中,小米汽车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无法正常弹出,导致救援受阻、延误,这一细节再次将车门把手设计问题推至风口浪尖。隐藏式门把手曾被视为设计美学与空气动力学的创新,但现实中却暴露出诸多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并非小米独有,而是许多新势力车企为追求“科技感”“未来感”而普遍采用的设计。电控门锁在极端碰撞下存在三重失效风险:碰撞信号没能传到门锁执行机构,电源线路过早中断,或者电子模块受损导致指令紊乱。这三种情况可能在事故中同时发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SU7系列的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其机械备份拉手设在车门下方储物格内前部。这种隐藏式设计在日常使用中能降低风阻,但在紧急情况下,外部救援人员难以快速找到机械解锁装置。
展开剩余82%汽车测试网2025年4月发布的技术分析指出,电子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的98%。
然而,当创新与安全发生冲突时,安全必须是首要考量。值得欣慰的是,新规已对此纠偏,明确要求车企确保车门在紧急情况下的可开启性。这提醒所有车企:任何设计创新,都应以保障生命为前提,绝不能为了所谓的“颜值”或“科技感”而牺牲最基本的安全功能。
“速度与激情”背后暗藏风险
新能源车行业正处于技术爆发期,车企纷纷在加速性能、续航里程、智能驾驶等方面展开“军备竞赛”。小米SU7等车型动辄宣称“几秒破百”的加速能力,看似令人振奋,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一方面,过于强劲的加速性能对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普通车主在享受推背感的同时,是否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公共道路上追求极致性能,是否等同于将马路变成了赛车场?另一方面,性能的跃进需要更严苛的安全标准相匹配。电池系统的安全防护、车身结构的强度、制动系统的可靠性等,是否跟上了性能提升的步伐?如果安全性滞后于性能提升,那么所谓的技术进步就可能变成“定时炸弹”。
据购车群体画像显示,小米35岁以下用户占比68%,其中女性车主达41%。作为对比,30岁及以下的购车用户占比在中国车市仅占20%。
小米SU7 Ultra版1.98秒破百的狂暴加速,足以让百万超跑汗颜。然而,驾校教练车0-60km/h加速需12秒,而小米SU7标准版仅需2.78秒。
这种“动力民主化”让新手误将狂暴加速等同于“易操控”,却不知电机瞬时扭矩输出特性会放大转向过度风险。
保时捷要求购买GT2 RS的车主必须参加赛道培训,而小米仅通过“前300公里限制动力输出”的新手模式来完成性能驯化。对于习惯手游操作逻辑的Z世代,这种“软限制”形同虚设。
驾驶素质与新能源车特性的错配:技术门槛被忽视
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智能驾驶、能量回收、单踏板模式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幅改变了驾驶习惯和操作逻辑。然而,许多车主对这些新特性缺乏足够认知和适应能力。例如,部分车主过度依赖智能驾驶系统,将其等同于自动驾驶,在行驶中放松警惕,甚至在不适合的场景下强行使用,导致事故发生。
在安徽德上高速,一辆搭载三名女大学生的小米SU7以97公里时速撞上护栏,爆燃的火光瞬间吞噬了三个年轻生命。
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小米SU7标准版的AEB功能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然而,Xiaomi Pilot Pro宣称的是“全场景智驾”,试问有多少车主,尤其是对技术细节不敏感的女性车主,会认真研究AEB的局限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专门用于欺骗车辆驾驶员监控系统的“智驾神器”在电商平台公开售卖。这种装置通过安装配重环、电容感应绒布等,使系统误判驾驶员仍在正常操控方向盘。
使用“智驾神器”看似解放双手,实则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将自己及他人生命安全置于风险之中。
再如,单踏板模式需要驾驶员重新适应能量回收与制动的配合,若操作不当,极易引发追尾等事故。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车企在销售过程中过度强调“简单易用”“解放双手”,却忽视了必要的驾驶培训和安全教育,导致车主素质与车辆技术特性严重错配。这种错配,本质上是将技术门槛转嫁给了消费者,甚至让车主在事故中“验证”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智驾滥用乱象:技术漏洞与人性的双重考验
智能驾驶技术本应是提升安全性的利器,但在现实中却屡屡成为安全隐患的源头。特斯拉内部监控摄像头被车主用玩具头像破解,智驾系统被恶意绕过或滥用,这些案例暴露了技术本身的漏洞以及部分车主安全意识的缺失。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车企在宣传中刻意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用夸张的营销话术制造“技术神话”,误导消费者。当车主被这种宣传所误导,对智驾系统产生过度信任甚至依赖时,一旦系统失效或超出能力边界,事故便可能瞬间发生。智驾滥用乱象,既是技术不成熟的表现,更是车企与车主共同的责任缺失。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开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征求意见,这一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将全面强化车企智能化、网联化生产准入安全要求。
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有一个关键词“提高”,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提高企业智能化、网联化相关能力要求,明确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能力要求。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秦孔建指出:一是解决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二是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障。
同时,为了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发展趋势,合并了新能源汽车准入审查要求。新规还注重减轻企业负担,结合产品研发特征不同,针对性优化部分研发能力要求。
新势力造车须敬畏生命
安全不是事故后的补丁
成都小米汽车事故再次敲响警钟:新势力跨界造车,绝不能以车主的生命安全为代价进行试错。汽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特殊产品,不同于消费电子产品可以快速迭代、容错试错。新势力车企在追求技术突破、市场占有率和资本回报的同时,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安全不是事故发生后的道歉和补丁,而是从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坚守。这要求车企在推出新技术、新设计时,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验证,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在销售环节,必须加强消费者教育,明确告知车辆特性、操作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在售后服务中,要及时响应用户反馈,快速修复安全漏洞。
新能源汽车的革命性浪潮不可阻挡,但任何技术的进步都应以人为本。当我们在追逐性能、智能和创新的同时,请务必牢记:每一次启动,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每一份创新,都应以安全为基石。新势力造车,请用技术守护生命,而非让生命验证技术。
发布于:山东省诚信双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